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

《活着》


第二天8点半色彩写生。但是这个晚上,当手机上的时间显示着1:30时,没有重新裱纸的我静静的躺在床上失眠。
眼泪很不听话的从左眼流到右眼~
很久没这么畅快的流眼泪了,真正难过时反而会拼命止住它渲染哀伤的味道。

      从万科城市花园参观回来,疲倦的瘫在连课程名称都记不得的选修的教室里,万般无聊决定去自强楼下从Vista看天下,外滩画报,甚至是Reader's Digest随便找本来奢侈的KILL掉两节课时间…最后还是在角落的两小排畅销书架上拿了本《活着》……最近很缺乏看杂志的心情……
  《活着》最开始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它居然有5个序……余华在不同时间为不同译本写了序,一口气读下来,能感觉到时间在文字间穿越的痕迹,不经意的记述着一位作家的足迹。
   “一位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写作,只有内心才会真实的告诉他,他的自私,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。内心让他真实的了解自己,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。”
想起之前所想,Q上所引发的“20感悟”,想起某人曾说的,“高尚的品质就是自我和更加自我”~~~~~
      “前面已经说过,我和现实关系紧张,说得严重一些,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,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,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。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,不是控诉或者揭露,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。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,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,对善与恶一视同仁,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。”
读《活着》,一边眼睁睁地看着这位高尚的作家把福贵周围所有人“谋杀”掉感叹情节之戏剧化得略显不真实,一边还是情不自禁的将视线变得模糊。
为什么一定要家珍在病痛的折磨下一直挣扎到有庆凤霞都死去,为什么安排最后留下来的苦根被福贵亲手煮的豆子撑死~想起《香草山》中的话,“只要生活中还有一双眼睛与你同哭泣,生活便值得你为之受苦难。”可是生活将福贵身边的一双双眼睛都带走了,仅留下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,一个皱纹里塞满阳光和泥土的老农,牵着福贵(牛)吆喝着“二喜,有庆不要偷懒;家珍,凤霞耕得好;苦根也行啊。”似乎只是在说给他自己听。只要福贵不死,他们就永远活在他心里,他们一起经历的苦难里都填满的是幸福的细节。
或许这就是生活余华眼中的生活,“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。”道不清其中究竟隐藏了多少沉默的忍耐,只是最终它们都被召唤,回归了平静。







没有评论: